1920年,那个似远又近的年月,蔡元培、肖友梅在报刊上介绍西方音乐美学,标志着该学科传入中国。经过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这个学科在中国大陆像一盏灯,虽然不明亮,而且弱小,却始终没有熄灭。
弹指一挥间,50余年之后,改革开放敞开了几乎所有学科的大门,音乐美学也获得了发展契机。在新的30年中,逐渐形成星火燎原之势。以中国音乐美学学会的诞生和发展为重要标志之一,现代中国音乐美学呈现出坚韧的生命力。
1979年12月18至27日,潜伏着经济腾飞势能的广州,承接了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全国音乐理论座谈会”。会议研讨了有关音乐美学的问题,因此被追认为第一届全国音乐美学会议。相关议题有:音乐的形式功能与表现功能,丽莎音乐美学思想,艺术的阶级性,汉斯立克音乐美学思想,以及社会生活、音乐美、音乐欣赏、音乐的特殊性、一曲多用等。从议题可以看出,这次会议还携带着过往意识形态的烙印。
1982年10月5至14日,在中国革命发力点之一的南昌,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了又一次音乐座谈会,被追认为第二届全国音乐美学会议。议题有:理论联系实际,音乐审美教育,音乐的阶级性,标题音乐与非标题音乐,音乐形象问题,以及音乐美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如何建立具有民族特点的音乐美学体系、对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评价、音乐表现的特点、音乐的娱乐性等。在延续前次会议的同时,学科建设的意识已然萌芽。
1985年12月15至25日,在东海边的漳州和厦门,音乐美学研究者聚集一堂,首次以美学探讨为主题举办会议,但为了尊重历史,被称为第三届全国音乐美学会议。会议有如下议题:音乐的本质,音乐形象,音乐的形式与内容,音乐社会学,音乐美学的方法论问题,以及古代儒道音乐美学思想、当代西方音乐美学思想、音乐的创作表演实践、音乐审美价值、音乐的发展及未来趋向等。就在这次会议上,老一辈专家如于润洋、叶纯之、茅原、蔡仲德、何乾三、王宁一、罗小平等,预见了许多后来成为中国音乐美学研究中坚力量的后生,如王次炤、牛龙菲、蒋一民、修海林、韩锺恩、罗艺峰、宋瑾等,或聆听他们的侃侃而谈,或施以援手。这次会议,还奠定了日后诞生新的学术共同体的基础。
1991年4月9至13日,北京,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京城,迎来了第四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讨论会的召开。会议首次在首都举行,议题简洁而又厚重:音乐美学对象,以及与此相关的哲学基础问题。也是这次会议,确定了以于润洋为会长的音乐美学学会理事会。
1996年5月8至12日,在世界上占地面积最大的新兴城市淄博,第五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如期举行。会议议题为音乐存在方式,以及与此相关的音乐审美意向问题。这是一个艰深的问题,标志着中国音乐美学研究向理论纵深挺进。
2000年8月1至4日,西北重地兰州,第六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在这里召开。时值世纪之交,学界普遍进行对20世纪的回顾反思与对21世纪的前瞻展望,“中西关系”讨论再度升温。为此,本次会议的主题确定在“从美学的视角看音乐的中西关系”。也是在这个历史的转折点,新一届理事会以赵宋光为会长诞生了。
由于种种原因,21世纪的第一个5年内没有举行全国会员大会。
2005年11月21至23日,又是广州,这个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前沿城市,迎来了久违的第七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的召开。议题几乎涵盖了音乐美学的所有重要方面:中国当代音乐美学理论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理论研究,西方音乐美学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这次大会改选理事,韩锺恩当选新会长,标志了第二代音乐美学家的崛起。
2008年11月24至26日,上海, 第八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在这个举世闻名的大都市举行。此时,音乐美学学科定位及表达方式受到关注,会议议题由此定为:音乐美学与音乐哲学的关系,音乐感性体验与表达,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研究及相关学科建设问题。
2011年11月25至27日,西安古都,这个曾经的京城,承接了第九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会议议题:现代性进程、多元化语境、跨学科策略与当代中国音乐美学,音乐美学基本问题与相关实践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音乐美学学科的发展以及于润洋、赵宋光、蔡仲德、茅原、王宁一、张前等著名音乐美学家学术思想。显然,这些议题表现了重视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的学术姿态。
如果说这9届探讨会构成了一个主干,那么,它们之间的小型会议,则是枝干,二者共同组成了学科之树,在学术之林也许不算大,却也枝繁叶茂。
1985年4月1至6日,在北京香港内部正版资料大全举行了“《乐记》《声无哀乐论》学术讨论会”。讨论了“乐象”、“音心对映”、“声无哀乐”等相关问题,成果散见于各学术期刊。10年后蔡仲德出版的《< 乐记>< 声无哀乐论>注释与研究》,是其中一朵孕育多年而开放的学术之花。
1986年12月15至24日,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与北京郊区密云县白龙潭度假村举行了“音乐美学哲学基础、对象、方法读书研讨会”。会议讨论了当代文艺思潮与哲学美学界的争论、反映论和主体论问题,旨在发展音乐美学理论,并影响实践。会议成果集中发表在《中国音乐学》1987年第2期,另外散见其他期刊。
1993年4月5至7日,在北京香港内部正版资料大全举行“作为社会文化现象的流行音乐”专题研讨会,讨论了流行音乐的性质、特点、功能、价值、相关学理联系如雅俗关系和后现代主义及艺术标准等,并探讨音乐美学如何应对的问题。这是音乐美学学科首次直面流行音乐所进行的学术讨论,会议成果反映在《香港内部正版资料大全学报》1993年第3期。
1993年9月3至6日,在山东省东营市胜利油田举行了《[当代/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志述》课题研讨会。在这海滩盐碱之地,种活一棵树的成本非常高,而梳理20世纪以来中国音乐美学成果,亦非易事。这项工程的成果到了21世纪初才问世。
1994年12月6至8日,在香港大学举行了“中国音乐美学研讨会”。在这域外繁华之都,与会者探讨了中国古今音乐美学及其所受的海外思潮影响等问题。会议成果以论文集的形式出版于次年的香港。
时隔多年,在跨世纪的2006年12月10至11日,上海音乐学院主办了“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问题”的专题笔会。议题包括历史研究、基础问题、学术争鸣、教学问题等,成果集中发表在在2册《二十世纪中国音乐美学问题研究》。
2008年5月19至20日,在兰州西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举行了“音心对映论争鸣”的专题笔会,会议主要围绕“音心对映论”论题本身和相关争论进行学术交流,并对音乐美学学科建设、教学与科研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文集《音心对映论争鸣与研究》汇集了主要成果。
2009年10月17至19日,在北京中国音乐学院与京民大厦举行了“多元文化语境中的音乐审美价值”专题笔会。这是个别开生面的会议,除了学理探讨之外,特邀了赵晓生作现场演奏,诠释音乐秘密。
2010年11月19至20日,在金华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举行了“音乐美学教学研究”的高层论坛和专题笔会。会议讨论了音乐美学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建设、研究生论文选题等问题。
2012年12月2日,在广州华南师范大学举行了“音乐美学学科资源考掘与身体在音乐审美活动中的作用”专题笔会。会议讨论了中西音乐美学既有资源和学术田野资源问题;音乐审美活动中的“身体”第一次在音乐美学专题会议上亮相,成为研究对象之一。
2013年11月16至17日,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承办了“中国古典与传统音乐美学问题研究”专题笔会,议题集中在中国古典音乐美学、传统音乐美学、文人音乐和民间音乐美学问题上。会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设专栏发表了相关论文。
2014年9月13至14日,长春,这个比北京更北的城市,第一次迎来了音乐美学高峰论坛“音乐的意义与价值问题研究、音乐的理解与诠释问题研究”,会议在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举行,集中探讨了“意义与阐释”的相关问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9是个大数。9之后,九九归一。今年6月,依然是北京,香港内部正版资料大全主办了第十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未来的地平线上,中国音乐美学这棵不大不小的树,将和其他学科的大大小小的树站在一起,以它特有的色调,为中国学术景观渲染一分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