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音硕士研究生圆满完成
欧洲古琴修复实践
-- 提琴制作研究中心 --
对于职业提琴演奏家来说,一把价值连城的提琴必定是演奏家们心中的瑰宝与至爱,甚至视如生命。然而,随着时光的磨洗,大多数演奏家们都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就是:心中的至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损耗变旧;如果在使用中意外损坏,那更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情。而当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只有依托于最精湛的修复技术,才可以令价值连城的提琴重获新生。因此,提琴修复在业界占有重要的席位。
为损坏的提琴做修复工作,就好比为一位生病的患者做外科手术。医术高明的医生可以医治各种疑难杂症,令濒死的患者起死回生;医术平庸的医生能够暂时缓解患者的病痛,但却难以根治;医术拙劣的医生则会把小病治成大病,甚至导致患者丧失保贵的生命。一位优秀的制琴师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判断力,以及丰富的经验和耐心细致的品格,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制定出最优化的修复方案并付诸实施。由于一切修复工作并不十分透明、充满神秘,所以一位技术高超而又具有优秀品格、极具良心的修复师,对于提琴演奏家们来说,就是可遇不可求的珍贵缘份。
在央音提琴制作研究中心的日常教学中,除了设有“提琴制作”的教学内容之外,还设置了“提琴修复”的教学内容。“提琴修复”一般要在学生熟练掌握“提琴制作”的技术与经验之上,方可涉足,因此它不仅是一门高年级必修课程,同时也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修复”专业方向,并代表着更高水平方向。
2021年4月中旬,央音提琴制作研究中心收到了四把欧洲古琴的修复请求。为古琴做修复,就好比为年老的患者做外科手术,面对饱经沧桑、弱不禁风的躯体,需要医生具备更加精湛的医术——它代表着提琴主人对于央音提琴修复水平的充分信任。两个星期之后,四位在读硕士研究生,在导师高彤彤教授的指导下,圆满完成了四把欧洲古琴的修复工作,并交付使用。修复工作完成之后,5月10日,四位同学举行了“提琴修复分享会”,将个人修复经验向全系师生进行了总结汇报,并开展了交流研讨。
本次修复的四把古琴分别为两把大提琴和两把小提琴,年龄在120至300余岁,为4位国内演奏家所有。其中一把300余岁的古琴出自德国著名提琴制作之乡米滕瓦尔德小镇的制琴师之手,该作品带有明显的米滕瓦尔德制作学派的特点,也是四把提琴之中,琴身损伤情况最为复杂的一把。经过学生诊断,发现该提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原指板侧边过薄,导致指板刚度降低,长时间演奏后,指板逐渐趋向面板,最终与面板贴合,导致演奏杂音出现。
2. 琴颈曾经更换过,更换后,强度有所下降,与肩钮粘合处有轻微错位。
3. 琴颈不正,高音侧向面板偏移0.7mm,导致指板右侧与面板的距离比左侧低,琴头整体角度过低,更容易接触面板。
在琴主人提出不更换琴颈的要求之下,针对该琴指板问题,学生专门制作了特殊尺寸的指板,保证指板具有一定刚度,并增加了指板与面板之间的距离,该修复工作成功获得琴主人的认可与称赞,已经投入正常使用。
另外一把约200岁的欧洲古大提琴也同样存在着较为复杂的问题,同时,该琴曾经经历过数次水平参差不齐的修复,并遗留了许多未解决的修复问题。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是琴头歪向高音侧,并且指板延长线的高度过高。通过修复,学生调整了指板的外形,通过修整面板顶端和木榫的方式调整了琴头问题。该琴的修复工作亦得到了琴主人的认可与信任。
第三把1902年制作的大提琴同样存在相同问题,学生在全面“体检”时发现指板横弧中部过高。在修正指板弧度与弦枕过高问题后,更换了高质量的琴码与琴弦,使近120岁高龄的大提琴恢复了最佳的演奏状态。
第四把琴是一把19世纪中叶制作的小提琴,做工精美,风格独特,但琴身经过前人多次修复,琴体相对脆弱。由于琴板非常薄弱,为我们的修复工作增加了许多风险。量身定做的修复方案:是拆下面板,然后粘合面板上的两条裂缝,并且打上裂缝补丁防止裂缝再次开裂,尽量做到一劳永逸。在高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学生顺利的修复了这把古琴,并且调整了琴的音色,获得了琴主的认可和赞赏。
在高彤彤教授的主持引导下,四名同学于“修复分享会”上将四把提琴的诊断结果、修复方案以及修复过程向全体师生做了充分汇报与交流。这是央音提琴制作研究中心拓展学生修复视野、开展经验交流的重要教学活动,也是学生们开展修复专业实战的重要艺术实践。学生们在读期间即接触到欧洲古琴,并亲自操刀修复,它标志着高端提琴修复的教学资源以及成果均能够汇聚于央音提琴制作研究中心,必将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凭借高超的技术水平,以及真诚用心的修复品格,央音提琴制作研究中心与国内国际演奏家们结缘,今后也将伴随着演奏家们的信任与支持,以特有的良心修复品质继续深入发展修复专业,为提琴制作领域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修复人才。